Friday 28 March 2003

曼谷唐人街




文图:巴特尔

正午时分饥肠漉漉,直接想到的用餐地点就是唐人街。

随手招来德士,摊开地图指向耀华力(Yaowarat)一带的唐人街,用极为有限的泰语词汇告诉他:"Kin Kao(吃饭)"


结果司机停在路边摊,指着牛肉丸粿条。

但我要的是中餐酒楼,可以吹吹冷气、上个洗手间,舒舒服服大吃一顿。

决定下车自行解决。唐人街,怎么可能找不到好吃的地方?

然而越是往人多处走去,越是仿佛进入迷魂阵中。周末午后的街道,汽车川流不息,行人磨肩擦踵。走道旁边都栏起围栏,人群流不到公路上去,但走道上无比拥挤。

曼谷闹市的忙、乱、杂、热、黏、腻,在这个街区里达到沸点。


空着肚子走在如此耗神费力的街市,开始浑身发软。穿进巷子里的小店,逢人就把懂得的泰语词汇通通搬出来,结结巴巴地问:“Kin Kao, U-nai?”(吃饭,哪里),情急下再加个用餐的手势,然后多一句:“mi hong nam(有厕所?)”

没想到对方突然说起潮州话:要吃饭是吗?想吃什么?

连忙把频道转到潮州话,亲切交谈。没想到潮洲话居然在这时候派上用场。

无论如何,按着指示终于找到一家白兰酒店,简简单单地叫了一碟牛肉、虾仁豆腐、炒河粉,觉得格外好吃。

填饱肚子后再次回到街上,这回打起精神,发现商店街市中说潮语的其实很多。轻声软语的潮州话,往往夹杂着几句同样腔调的华语和泰语,没有特别留意,不易发现。

偶尔问路、买东西的时候,英语说不通,也会发现对方突然说起华语:你们是中国人?会说国语吗?

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赤道阳光下,老华侨仍然把华语称为国语,把华人都称为中国人。熙熙攘攘中,触目所及都是传统的中文商号招牌……

走在耀华力周边地区,仿佛置身6070年代的港台。

实际上,曼谷唐人街也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最久而最具规模的唐人街之一。

华侨移居曼谷的年代非常悠久,甚至要早在曼谷建都之前。早期的华族商人原本聚居在现在的大皇宫一带,拉玛一世建都曼谷时征用这个地点建造皇宫,华
人因而向东迁移到目前的唐人街范围。

原本的唐人街中心只是一条窄巷,也就是现在的三聘街(Sampaeng Lane),狭窄得一辆车也无法穿过。1902年,华人社群向国王要求建设更宽阔的道路,因而有了耀华力路。

今天的唐人街范围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是老曼谷的街区之一。房屋大都显得陈旧,商业却异常繁荣。

尤其是金饰店,每隔不远就有一家,装饰得富丽堂皇,而且店内都是一片旺盛景象。据说曼谷金店有70%分布在唐人街,国内外买客选购金饰都到唐人街。

走在街上,都是熟悉的干货、海味、药材、冥纸、佛具等传统华人商品,还有吃鱼翅、燕窝的专店,甚至是北京同仁堂。大街小巷间还有几家寺庙,香火的烟雾,夹杂着街上摊贩炒栗子的味道。流窜的烟雾和滚滚的交通油烟阵阵飘来,在炎热的气候中交织成独特的气味。

我们在街巷人潮中随波逐流,窜入窄巷里的市集,两旁密密的摊子与密密的人群,买卖着琐碎的日常用品。洗发水、梳子、镜子、玩具、毛巾、布料、衣裤鞋袜……罗列着廉价的老百姓生活。

沿着大街走到尽头,还有一个跳蚤市场Nakhon KasemNakhon Kasem称为Theives Market(贼市场),过去是脱售赃物的地方,今天依然可以找到一些二手商品,却已经没有偷鸡摸狗的气氛。

有盖市场里的正规商店和周边街上的地摊,售卖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商品。大件的汽车零件、音响器材、金属配件,到小件的电线电缆、模型、钥匙圈等,还可以找到二手军服、露营用品,以及各种盗版电脑游戏与光碟。

窜动的人群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角落,津津有味地翻看;小朋友挤在游戏软件的摊子的屏幕前,聚精会神地投入游戏世界。

这样的市场里,身为游客的很难买到什么,但是穿走在震耳欲聋的乐声与电脑游戏的怪响中,感受五官的疲劳轰炸,又仿佛别有一种嘉年华会的乐趣。
而其实对于游客来说,曼谷唐人街的最大魅力,要留待日落以后。

卸下毒辣的热度,沉淀白天的喧嚣,华灯初上,大排档摊纷纷开始营业。中式的菜肴夹杂着泰式的香料,烧烤海鲜、燕窝鱼翅、热带水果……美食香味弥漫在热带夜空,唐人街的活色生香,才刚刚开始。

曼谷华人面面观

据考古学家研究,泰国民族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上古时代已居于中国西南部一带。早在700多年以前,泰国的索可泰王朝时期,中国沿海各省就开始有居民移居泰国。

早在18世纪末,明朝郑王领兵驱逐侵占了泰国的缅甸大军,恢复泰国的独立,创立了郑王朝(1767-1782年)。尽管只维持了15年,泰王国建国史上从此留下华人的踪迹。

泰国早期移民可追溯到明清时代,尤以华东南岸的潮州人居多,另有广东、海南、客家人。他们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这里,在饮食方面,泰国菜受到中国的烹煮方法影响很大,与潮州菜相近。泰语中也渗入了一些潮州语。

泰华可说是泰国资本主义的启蒙。泰国古时候实行封建分土制,华人南来以后,从大米贸易开始,兴起了四处做买卖的风气,这就打破了封建制,形成新兴的商人阶层,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今天,泰国6000多万人口中,根据民间一般广义推测有三份之一属华人,使泰国称为最多海外华人聚居地。然而若以狭义视野追根究底,会发现所谓泰华人口,中泰联婚被同化者很多,大量华裔居民进入泰籍之后,都使用泰人姓名。隔了三四代,经过通婚、融合之后,至今在泰国6000多万总人口中,真正的华人究竟有多少,恐怕已很难说得清楚。

据一般估计,首都曼谷的华人占有40%。华人凭着经商经验和资金基础,在金融业、商业等方面都占有可观的份额。泰国最大规模的银行,例如大成、盘古、京华等等,都以华人为主要股东,占泰国银行业的70%;华侨华人经营的杂货、进出口、药品买卖等均占当地的70%以上,华人工业占到泰国工业总产值的10%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移民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典范。泰国华人使用泰国名字,以泰语为母语,以泰国人自居。朋友与家人之间,也以泰语交谈。

泰人和华人同样信奉佛教,思想观念相近,为两个民族的相融创造了有利条件。笃信佛教的泰国人民性情温和有礼,富有慈悲胸怀,生活习惯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因而两族通婚的情况,远比其他东南亚社会来得普遍。


数十年来,泰国华人的身份,在社会上和政府政策方面都获得同等对待。华人也和泰人一样受泰王爱护,对外让人以泰国人视之,内省也以身为泰国人为荣,泰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自然形成。
泰国也曾有过反华政策,30年代初期,政府关闭了全国百多所华校,禁封任何形式的华文教育,把华人聚居于几个特定州府,严格限制华人活动范围。

战后,自由派政府当政,同战前的反华思想划清界线,全盘否定了过去的政策。为了表示国家的诚意,现任泰王蒲眉蓬抗战一胜利,就到耀华力的唐人街侨社访问,清楚表态,华人是泰国国民一份子,不容歧视。

泰国二战以后推行泰语教育,在语言上切断了华族文化的根。过去三、四十年政府学校第一语文是泰语,第二语文是英语。家境较为富裕的泰国华人家庭,会让孩子在学校假期期间,到台湾学华文,或者从小就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台湾等地留学,给孩子一个接触华文的机会。

然而隔了几代之后,今天的所谓泰籍华人,民族意识越来越是薄弱,基本上都已完全泰化,早已没有保留母族传统、振兴中华文化之类的历史包袱。即使努力进修学习华文,也是利字当头,伴随中国近来极速发展而赶搭的经济列车。
一般来说,今日年龄20岁以下泰籍华人,大多已不会讲华语或潮语。血液里流着的华族血统,脑子里却早没有所谓的华人概念。尽管知道祖先由中国南来,首先想的还是自己的泰国人身份。华族血统,融入了泰国人的身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