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November 2008

金马仑山中岁月



文图:巴特尔

重新探索金马仑,选在凉凉的岁末时分。沿着盘山路缓缓入山,感觉到温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近、空气越来越清新,充满旅情的山中岁月就此展开……
尤其住在英式都铎风格的The Lakehouse,户外是凉凉天气,室内是暖暖火炉,浪漫的旧世界情怀一下子被勾起,人在异乡的感觉那么强烈。


旧景旧情

从吉隆坡一路来到金马仑的第一个小镇Ringlet,下午三点多钟,已经是黄昏的气氛。
那是个飘雨的下午,空气阴凉,云雾飘渺。司机开着老式汽车,雨扫缓缓,山路上左右蛇行。窗外摇晃迷茫的景观,有如王家卫的慢动作镜头,远离了现代都市的节奏。
距离上回到访,多年了。景观全变了吗?始终依旧的是蚊香似的蜿蜒山路,丝带一样地盘旋盘旋……

终于来到The Lakehouse的时候,俨然如掉入了另一个时空。
天色昏沉,人也昏沉。一时之间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
步入酒店大厅环顾四周,颇有欧洲山城的感觉。古老欧陆风格,非常旧世界的情怀。老房子里深沉阴暗,长木地板、石壁火炉、欧式地毯,走起路来还嘎嘎作响,仿佛不属于这个年代。
工作人员拿出房客注册簿,古早味的的大本帐簿。一大本翻开是一行行各式各样笔迹,填满了住客的名字与个人资料、入住日期,像某个年份的历史记录。
一笔一划填上我的名字,2008年11月。没错,是2008年。什么时代了,还有这么一家酒店,放着电脑不用,还在使用着传统纸笔记载的登记方式?

不起眼的角落有个小小电话室,久违的黑色旋盘式电话,还在使用当中,N年前至今没改变过。童年的电话号码突然浮现心头,有股冲动想要拿起听筒拨一拨,会有人来接听吗?
大厅中央是古旧的原木楼梯,楼梯中央悬挂着暗红色的古旧吊灯。扶着木梯拾级而上,咚咚脚步声夹杂着嘎嘎木板声音。记忆顿时转移到中学时代,修道院式的老校园里,年轻的脚步奔走梯间,就有这样的熟悉声响……

我住的是二楼的15号房。推门而入同样是老式情怀,阁楼式的半倾斜天花板,四根柱子的帘床,怀旧沙发与古木家具,充满着时间的味道。
房间里没有电视机、没有冷气机。眼睛没有寄托,窗外放眼是一片湖泊。窗户上装有防蚊纱窗,安心打开外面的一层木窗户,深深呼吸,享受户外凉凉空气。

下午没有节目,酒店每天推出英式午茶,伴你度过午后时光。小小的scone或苹果派、一小壶茶,加奶加糖。小口品尝,小声闲聊,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晴朗的日子可以坐在户外,天冷的时候躲在石壁炉边,入夜以后点起火炉,熊熊火光令你忘记自己身在热带。

湖畔小居

抚今追昔的岁末时分,到金马仑半山的Lakehouse小住,心情格外宁静。
不,我不是为了参观茶园、寻访草莓,更不想要在嘈杂的市集里买菜看花。来到金马仑高原,最大目的是为了在凉凉气候中,享受几天宁静的山居岁月。
金马仑高原,百多年来都是英国人的避暑胜地。1885年被探险家William Cameron发现,1920年代发展为高原胜地,吸引了不少英国高官在此建筑山中别墅,同时也在这个地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

The Lakehouse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最早是于1966年由一名退休英国军官Colonel Stanley Jack Forster所建,1970年起成用作小酒店。70年代,与金马仑市镇上另一间历史悠久的欧风小酒店The Smokehouse属于同一业主,后来两家酒店先后卖给不同酒店业者,至今保留了当年样貌。
今天的Lakehouse,自1989年起由HPL酒店集团收购经营至今。幸运的是,集团并没有为了让酒店跟进时代或跟上集团其他酒店的风格,而大事翻新。
一砖一瓦都保留了当年原貌,里里外外都可感受到当年的殖民风情。
古色古香的酒店,分成两座黑白建筑,一高一低屹立在一个小山头上。白墙面上饰有黑色木条,石壁上盘着绿色蔓藤,三角形屋顶有如英式小屋。周围的草坪打理得整整齐齐,小小的花园里种满鲜花,对面是青山环绕着整片湖泊,有如置身秋高气爽的典雅英式花园。
Lakehouse之所以称为Lakehouse,当然就是因为面对着一片湖光。由此可以联想到市镇上的Smokehouse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山上常年弥漫雾气。两间小酒店,一间看湖,一间赏雾,山中不知岁月,当年的老英国业主在这里悠悠终老,恍惚间是否也以为自己已然回到地球彼端的英式故居?

可惜今天的金马仑,早已不是当年面貌。金马仑是马来西亚最早开发的高原度假胜地,也是最大的高原度假胜地。这些年来处处开发,酒店处处,已经不是当年幽静山居的情调。
Lakehouse对面的一片湖泊,也已不是当年的澄澈。到访的数日适逢雨季,湖水高涨,完全是土黄色的浑浊。这些年来,湖上风光改变了很多。据说,以前的湖水非常清澈,后来受到山上开发的影响,渐渐地影响了景观,数年前湖水还一度干沽。
这片湖泊因而始终无法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想想这样也好。整个湖泊周边倘若建满茶座酒楼、停满小舟游船,Lakehouse如何还能保留今天面貌?
雨过天晴时到湖畔走走,气氛还是不错的。青山倒影湖面,山间轻烟袅袅,水面白鹭低飞,可以想象曾经的浪漫。

幽静时光

The Lakehouse其实只是两座老房子,整间酒店只有18间客房,因而有一种非常家庭式的感觉。
淡季到访,有时会怀疑工作人员是不是比客人更多。服务人员记得你的名字、认得你的脸孔,餐馆点菜时不需问你房号,闲来无事可以与你聊上半天,格外温馨亲切。
很喜欢这样的老式情怀。没有bell boy推着行李架,没有concierge在门口指挥交通。有什么需要,到前台问一问,经理会像个老朋友一样地为你尽地主之宜。远来是客,不需强调什么服务DNA,都市里找不到的人情味在这里自然散发,这原本就是属于人性本能的待客之道。
酒店里也没有太多花俏的设施。没有精品店,也不设泳池、水疗或健身中心。餐馆只有一间,直接就叫做The Restaurant,只在早餐和晚餐时间开放,供应传统英式菜肴。

餐馆保留了属于英式的古板,或者说考究。门口贴着告示声明不能穿短裤、T恤、拖鞋。衣冠楚楚地进入,还发现原来点菜还必须pre-order,点好以后侍应生会把你请到酒廊点一杯饮料,准备好来通知,正式入席。
想要吃得轻松一些,可以坐在Highlander Lounge或者Cameron Bar,但菜单还是同样的。不要期待能够吃到中式煮炒或火锅大餐。菜单上也有所谓的本地菜肴选项,简单的咖喱饭也要RM50,很不本土的收费。

也因此餐馆里没有什么客人,大家都情愿到镇上去了吧。餐馆经理耸耸肩,业主显然不以为意,更不会因此作出任何改变。留下来用餐的客人,却得以拥抱一室宁静。酒足饭饱后移师到酒廊里小酌一杯,或者到Reading Room的壁炉旁享受温馨。
除此之外,夜里没有其他节目,户外虫声唧唧,无星无月。
少了电视和冷气的客房显得格外宁静,四柱卧床放下帘子仿佛电影场景,疑幻疑真。偶尔传来车声划破宁静——是哪家菜农漏夜下山?是赶着送菜给新加坡吗?
抑或是30年前那辆陈旧的小汽车,载送着悠悠的岁月回忆再次入山?在时光的长河里迷途未返,恍惚间并未察觉,原来山中一日,人间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