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巴特尔
美岱召,呼和浩特的旅游资料上,一直都看到这个名字。
但我已去过了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当召,看到“召”(蒙语中的喇嘛庙)字已不再感到好奇,对于同类寺庙,也实在没什么兴趣。
而且美岱召距离呼和浩特有两小时车程,必须乘搭长途客运巴士,听起来很有长途跋涉的倦意。
结果还是去了。抱着打发时间,随便看看的心情。
也许是因为没有期待,反而觉得收获不少。
的确,召只是召,只是另一家寺庙。但美岱召是美岱召,它结合了城堡、寺庙和邸宅的功能,周边有山脉、农田,还有生趣盎然的农家景观,洋溢着简单的生活乐趣。
长途客运驶出呼市,巍巍大青山(阴山)在眼前无尽延伸。
阴山,曾经无比遥远的这个名字,经过几次这么进进出出,已变得亲切熟悉。
当地人匿称它为大青山,但冬末初春的大青山一点也不青。
前几天是白雪斑斑,今天是一片干瘪,展示着赤红色的粗犷。
没有半点绿意的阴山下,依然是一片天苍苍、野芒芒的景像。
冷冽风中尘土飞扬,苍茫荒凉。
通往包头的漫漫公路上,我们半途下车。
巴士呼啸而去,四周只剩下一片宁静,没有其他游人。
泥泞小路通往小小村庄,远处山脚下一座灰褐色城墙,矗立在村落当中。
走在乡间小路,两边是一片田园。内蒙古气候干燥寒凉,风大沙多,田地间看不到任何农作物,只看到一座座白色帐篷。
一位老农夫看着我们很是好奇,主动让我们进入参观,帐篷内原来是一座暖棚,也就是我们说的温室。暖棚保持植物免受户外恶劣气候的摧残,棚内烧有热水保持摄氏25度的恒温与湿气,空气中有泥土的芬芳,一片绿意盎然,充满乡土的味道。
番茄、茄子、黄瓜、灯笼椒……小妹指着各种蔬菜雀跃乱叫,我们在花草果菜间开心拍照,闹了半天。老农夫对着几个城市佬,同样一副新鲜有趣的表情。
帐篷外干燥寒冷,荒漠昏沉,帐篷内温暖潮湿,舒适得叫人舍不得离去。
走出帐篷冷风即迎面吹来,缩缩脖子,突然更加明白,什么是温室里的小花。
土路走到尽头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岱召。
从外面看来,美岱召不像寺庙,更像城堡。四周围起高达5米的土城墙,四角有角楼,中间还有城门。穿过城墙经过一条走廊以后才是寺庙,有典型寺庙的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斑斓壁画等等。
美岱召是明朝土默特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所兴建,是阿拉坦汗及夫人三娘子(蒙族民间女英雄)居住和议政的地方,也是喇嘛教的活动场所。院子里有寺庙殿堂,也有阿拉坦汗居住的楼院。
美岱召的建筑布局,即是王宫住宅,又是供奉佛像的庙宇,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寺庙里有蒙古族壁画、汉族佛像,又包含了西藏喇嘛教的特色。设在塞外荒漠地域,也是为了让边疆来往商贾在黄沙漠漠的路途中,有一个落脚见面的地方。
这样的一组多用途建筑,听起来非常复杂。
很难想象当年的王公贵族如何在此与神佛喇嘛共同生活,还要融合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在高高的城墙处理军政大事。
今天的美岱召,只扮演寺庙和旅游点的角色。然而到访之日香火不盛,游人也不多,除了我们3人,几乎没有其他访客。殿堂全部上锁,由负责人一间一间打开让我们进去参观,然后又逐一关上。大殿里阴阴沉沉,神秘幽暗,墙上的落地壁画色彩斑斓,壁画上的文字采用藏蒙两种语言,在昏暗无人的殿堂中,透着几分诡异。
走在其中,只能想象当年的盛况。
北面的琉璃殿据说是阿拉坦汗接受朝拜的地方,西侧的万佛殿是举行喇嘛法会的地方,东侧太后庙内原有一座檀香木塔,传说盛着阿拉坦汗和夫人的骨灰。
寺庙院子里有一棵百年古松,据说是为了三娘子而种。殿堂后面围起一口井,看来已有好些时日不再使用。
古松和古井各有自己的传说与故事,而的确,这样的一个偏远地方,站在这个寂静的院子里,想象力不由自主地特别活跃。
远行商旅与戍边将士的边城故事,在脑中幕幕浮现。
登上高高城墙,眼前豁然开朗,又是另一番景像。
城墙后面是豪迈壮丽的高山,城墙里面是雕梁画栋的楼阁,城墙外面是一幅农家景观。
我们在墙上走了一圈,居高临下,四周风光一览无遗。
村庄里是一幢接一幢的土屋,木门上贴着红色对联,屋顶上铺满了黄色玉米,洋溢着丰收过年的喜悦。
“好像张艺谋的电影。”小妹兴奋地拿起相机拍照。
洋溢着乡土气息的鲜明画面,俨然就是电影中常见的典型北方农村。
大肥猪与家禽街上乱跑,其中一只公鸡还扬起白色尾巴,雄赳赳地一翘一翘。
村子不远处有一间小学,路上有小孩在玩纸风筝,路边的露天台球桌,年轻人悠闲地聚集打球。土褐色的田地里,是三三两两干活的农夫。
相对于墙内的寂寥,墙外是一片生趣。
站在高高城墙上,看墙里墙外两个世界,一古一今,一静一闹。
我们兴奋地咔嚓不断,村民也对我们指指点点。
墙内看墙外,墙外看墙内,同样地充满遐想与好奇。
想起苏东坡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旁白:
有史以来,蒙古族社会中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的地位极低。在蒙古所有的召庙寺堂中,只有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是唯一一座以女人为主题的庙宇。
从呼市搭乘去包头的巴士,环阴山而行。经过阴山的坝枉峰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脚下绿树与云霞的掩映中有一座玲珑剔透,雕梁画栋的庙堂,这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岱召。
据《蒙古源流》记载:美岱召建于公元1572年,是由土默特蒙古部落的首领阿勒坦汗主持建造。为什么叫做美岱召呢?原来它的名字取自一个西藏黄教活佛的法号。在1606年的时候,喇嘛教已经席卷整个蒙古地区。这时,西藏喇嘛教的一支--黄教派遣活佛胡土克图.麦达里来此地传教坐床。所以后人就把原来的灵觉寺改为麦达里召,又逐渐演化为现在的美岱召。
美岱召是典型的城寺结合的建筑群。寺周围有汉族传统的城墙,整个建筑外观以飞鹰为蓝图,并且包含了西藏喇嘛教的建筑风格。由大门穿过十米长廊才真正进入寺院。迎面是佛教传统的四大天王殿,中间是经堂和大雄宝殿,大殿上保存着完整的蒙古族壁画;东西两厢是十八罗汉像和观音殿,后面是一座蒙古包是的三层楼建筑,造型别具一格,是阿勒坦汗专门的梳妆楼,同时也是他接受朝拜的地方。
美岱召在民间常常被称为三娘子庙,大殿的北面有一座独立的宫廷建筑,这就是太后殿,里面盛放着三娘子的骨灰。三娘子是阿勒坦汗的夫人,也是蒙古族历史上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大殿壁画中的三娘子容貌清秀,端庄大方。历史上记载:三娘子足智多谋,喜文善武,嫁于阿勒坦汗后,倍受尊重,使她有机会施展政治才华。她与阿勒坦汗成婚后,正是蒙古族与明朝战争混乱时期,蒙古社会陷入危机。三娘子断然决定与明朝和好。不久社会安定下来,三娘子又提出与明朝开展互市的建议。这个建议对汉蒙历史上的融合过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581年阿勒坦汗去世,三娘子开始独掌大权。1589年历史上蒙军与青海的土著发生大规模激战,明军也卷入其中。三娘子识破明朝“渔翁得利”的企图,临危不乱,亲帅十万铁骑,智擒祸乱分子,力退各路兵马。不仅保住了蒙古部落,同时又使蒙古部落在明朝威名远扬。其后,三娘子又建立了三娘子城,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美岱召大殿上的壁画,五彩缤纷活泼生动。除了佛教故事及对三娘子的记述之外,还有许多描绘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景象,壁画上的文字采用藏蒙两种语言。主殿上的一根高达20米的金柱与壁画遥相呼应,金柱上雕有两条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张牙舞爪盘旋环绕。
关于这根金柱有很多神乎其神的故事。据说当年日本士兵侵占蒙古的时候,有大概一个中队的士兵占领了这座古刹,在一夜之间全部死于非命。
日本军方的调查报告声明:此庙大大的妖邪,半夜有金龙狂舞,妖气杀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