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双林是纪念佛陀涅盘于(KushiNagara)婆罗林,该处四面八方都长满双林树,佛陀入灭后,双树一枯一荣,以双林为寺名,显见其庄严典雅。
文:巴特尔
文物古迹,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载体,是先人聪明智慧的结晶和艰苦奋斗的见证。
新加坡地小物薄,历史古迹相当有限,而能够被善加保留的,能够被当作文化和历史珍重的,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莲山双林寺恰恰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纪新旧文化激烈交战更替的时刻,完成了南洋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的落架大修工程。
梦中奇愿起双林
莲山双林寺的创建人--新加坡的闽南侨领刘金榜居士,因为自己梦中的一个发愿,于是捐地五十英亩,加上信徒的捐款五十万元,从清光绪24年(1898年)开始兴建莲山双林寺,到1909年完成,历时十一年。
当时的莲山双林寺面积广大,占地50英亩,比目前的双林寺面积大得多。而且背后靠山,前面有水,环境十分优美。后来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双林寺经历了政府的几次分割,才变成大修前的样子。
时空穿梭游双林
莲山双林寺的建筑格局为典型的北传佛教丛林建筑群模式,但是斗角雕栏,窗阁门庭之中又时时隐藏南方民居精雕细镂的柔美。
以北传佛教思想为布局重点的双林寺,按照传统禅宗的“伽蓝七堂”平面丛林布局模式,丛林建筑中包括有牌楼、照壁、半月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从纵轴线来看,丛林布局象征着戒、定、慧、佛、法、僧的排列。”布局相当整齐庄严整。
丛林的朝圣区包括主体建筑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等等。
宗教区包括三圣殿、长者堂、祖堂、报本堂、功德堂等等;生活区包括五观堂、香积厨、寮房、客堂、上客堂、禅堂和方丈楼,同其他传统的丛林一样,附加建筑还包括山门、长廊、牌坊、照壁、半月池、宝塔等等。
而从外向内逐步观看,你会发觉双林寺的架构与设计是依照传统的四合院格式,每一进的院落和楼殿,都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丛林建筑的嫡传。
传统的燕尾式的屋脊,殿内上顶的木质斗拱,将屋檐的承载力巧妙地转嫁在大殿内的木支柱上,殿中的门隶、门槛、柱梁、柱珠等,都是传统寺庙建筑的巧妙搭配。
双林寺的大殿庄严巍然,精美的壁画、雄浑的书法、古色古香的篆刻、壮丽的雕塑、典雅的灯饰,都是传统殿堂的点缀。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均为木结构,是寺内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也是现存的最精粹部分,至今仍然保留着基本的闽南风格。
经过历代不同工匠的修饰后,双林寺在修复前保存的建筑中,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等属于主体建筑。
最早的主体建筑--法堂(珠林庵),是双林寺最早的建筑,当时称为珠琳庵,其本来面貌,前有山门,外有水池,后面背山丘,环境十分优美宜人。它也是最具有中国传统的高台式建筑的显著特色,这在中国闽南同类型建筑遗迹中,迄未发现同类的实例,其保留价值相当珍贵。
十年白发修双林
80年代后,来双林寺共修的信徒与日俱增,大雄宝殿的面积和当时的结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共修的居士,与此同时,在蛀虫白蚁的肆虐啃噬下,双林寺的建筑结构年深日久也不时出现问题,曾经庄严典雅、僧伽丛集如林,如今成了都市中的危楼,抢救重建行动刻不容缓。
于是,大家开始产生一个共同的心愿:怎样才能让双林寺扩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共修居士,但又不破坏历史古迹?
双林寺的修复计划迫在眉睫,无论有怎样的困难也一定要想出办法。面临古今历史“交战”的关键时刻,双林寺现任监院惟俨法师,力排众议,振臂疾呼,引发了新加坡历史上,也是双林寺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历史意义最深远的落架大修工程。
落架大修?谈何容易!
在英国剑桥,有那么一座古木桥,是中国的古代工匠在当地建造的。由于种种因素,一些好奇且好胜的建筑专家把整座木桥拆下来(相当于寺庙的落架大修),一个一个零件仔仔细细记录好,摆放得井然有序。
但是当专家工匠们信心十足地把木桥复原的时候,发现,复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这时候,他们才认识到中国古代工匠的伟大,其伟大之处在于丝丝入扣,一丝不苟,巧夺天工......
于是,他们没有再次找中国的工匠来把木桥复原,而是在木桥的位置上重建了一座石桥,桥还是桥,但桥已经不是桥了,看了不禁伤感!
象双林寺这类中国式古建筑的落架大修,在新加坡建筑史上,可说是一项空前的创举,对修复古迹经验缺乏的新加坡来说,无疑又增加了困难度。所以双林寺的落架大修,当然惊动了诸多海内外著名的古建筑艺术家、古建筑修复专家、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历史学家、佛教建筑专家等等。
同时,各种担心、疑问、质问、劝告、警告、不屑、隔岸观火的讯息,如雪片般铺天盖地。而对于维俨法师,这是一个跨时空、跨学科的残酷挑战。
负责工程监督的惟俨法师,在整个选材与品质监控的过程中,发挥了最高的毅力与坚持。所有的选材都是以新加坡的气候湿度作为考量,以屋瓦来说,请日本名古屋一个著名窑厂烧制,从实地考察、设计图样、模型制作、尺寸修改到最后定案生产,历时两年。
其次在石雕的部分,由于石雕是一个寺庙能流传百年的灵魂所系,因而在材料的选择上就非常重要。惟俨法师亲自到中国泉州实地考察,从采石场、石雕厂到生产的过程和品质等,且要求先制作模型才决定。双林寺所采用的石材包括泉州白石、砻石、青草石等。其他如门神彩画及屋顶瓷雕的部分,惟俨法师亦多方奔走。
至于木材,特从马来西亚进口正耐木,坚硬的木质考验着工匠们的功力与耐力。
惟俨法师不仅东渡扶桑,南下香港,而且还走遍了神州上下,从北京、苏州到闽南、福州、泉州、台湾及新加坡本地。材料方面,瓦采是由日本烧制,佛青颜料选自台湾,地砖则从德国运来……
在选材和设计的过程中,一路陪在惟俨法师身边各国奔波的台湾李乾朗教授,即深深地受到法师的精神所感动,并直言说,在他从事古迹修复的长久经验以来,不要说在新加坡,即使在台湾后中国,这种对品质与考据如此认真和坚持的精神,双林寺的惟俨法师为后世修复古迹的严谨态度,树立了典范。
除了材料的重要之外,要想成功地完成落架大修的工程,聘请工匠又是一个空前难题!
由于双林寺的建筑风格十分特殊,为使修建风格能与百年前一致,上檐屋顶请来福州师傅指导,下檐则由泉州匠师完成,屋脊镶瓷由潮州匠师负责,来自各地的工匠艺师同心齐力打造双林寺,在新加坡建筑史上留下了佳话。
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泉州的匠师运用古老的“丈竿”法,制作梁柱和斗拱,这古老的传统技术,尺上绘有记号,使梁柱的尺寸以一比一的比例来度量,以期达到最高的精确度。这耗时、耗力、耗经费的落架大修,材料、工匠的寻找历时五、六年以上,修复过程之艰辛,可见一斑。
此外,由于中国式木造建筑本身的特色是,屋梁斗拱由木构件组成,上方覆盖瓦片,木与木的接合完全不用铁钉,而是以榫卯相接,精准而严密,所以采用这种解体落架的修理方法,是最复杂、最彻底的维修工程,但也最困难,最艰难。
落架大修建双林
落架大修开始时,要在拆下屋瓦之前,把所有的木构件必须一一编号,把编号作一个详实的记录,作为将来重组的依据,而后才能动手把屋瓦下数以万计的大小构件,一一拆卸下来。木构件一一洗刷、髹漆和铺金,轻微受损或腐朽的木构件,由木匠师傅们以仿古手法修复,腐坏至不堪再用者,则按照原件风格纹路复制。落架大修是修旧如旧,墙壁、门窗位置不更动,木构件也是尽量补旧不换新,只有在完全腐坏时才照原件复制。屋瓦和地砖则全部更新。
落架大修的优点是,可以彻底地拆卸与重组,检查出任何一根出毛病的梁柱或斗拱,但缺点则是,在拆卸的过程中,难免将木构件榫卯或雕刻图案损坏,同时在重组时,如果尺寸发生偏差,则外观很可能会走样,古建筑的造型神韵尽失去。
为了使修复的工作更加精确,除了绘制图样之外,更制作了一比二十的模型。同时为了确保大木屋架重组完美无缺,匠师们必须在地面上先试组一次,检查是否有松动不稳或榫卯不吻合之处。试组后的木质斗拱由专家检验审查后,才能重新装置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内顶。
从1990
开始策划,1991
年至2002年基本完成,在这漫长十几年的修复过程中,惟俨法师特别提到要感激复原程绘测总指导刘太格先生,及总体规划顾问李乾朗教授,还有世界各国的技师工匠们的共同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发心布施的十方信众,成就了今日的莲山双林寺。
而修复后的双林寺更象一位惯看风雨的长者,饱经风霜后,在历史的机遇中,重新休整自己,让自己的存在价值更能正佛陀的灵修精神,把自己放在历史跟文化的交汇处,让后来人从中体会佛教的广博,以及佛教文化的精彩。
今日的双林寺是众生用心打造而成的,它见证着艺术、宗教、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谈禅老和尚和惟俨法师十年来心心念念,是要把这座佛教丛林古刹从岌岌可危的残破中重建起来,走过历史、走过佛前,都已无所愧、无所悔。
到底我们的历史古迹应该如何保护?应该如何重新估价这些历史?以及我们新加坡人应该以怎样的文化意识和心胸来对待历史古迹?……
这是双林寺落架大修留给我们的反思,这个答案不是依靠单一方面可以获得,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体的新加坡人共同去解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