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November 2008

金马仑山中岁月



文图:巴特尔

重新探索金马仑,选在凉凉的岁末时分。沿着盘山路缓缓入山,感觉到温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近、空气越来越清新,充满旅情的山中岁月就此展开……
尤其住在英式都铎风格的The Lakehouse,户外是凉凉天气,室内是暖暖火炉,浪漫的旧世界情怀一下子被勾起,人在异乡的感觉那么强烈。


旧景旧情

从吉隆坡一路来到金马仑的第一个小镇Ringlet,下午三点多钟,已经是黄昏的气氛。
那是个飘雨的下午,空气阴凉,云雾飘渺。司机开着老式汽车,雨扫缓缓,山路上左右蛇行。窗外摇晃迷茫的景观,有如王家卫的慢动作镜头,远离了现代都市的节奏。
距离上回到访,多年了。景观全变了吗?始终依旧的是蚊香似的蜿蜒山路,丝带一样地盘旋盘旋……

终于来到The Lakehouse的时候,俨然如掉入了另一个时空。
天色昏沉,人也昏沉。一时之间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
步入酒店大厅环顾四周,颇有欧洲山城的感觉。古老欧陆风格,非常旧世界的情怀。老房子里深沉阴暗,长木地板、石壁火炉、欧式地毯,走起路来还嘎嘎作响,仿佛不属于这个年代。
工作人员拿出房客注册簿,古早味的的大本帐簿。一大本翻开是一行行各式各样笔迹,填满了住客的名字与个人资料、入住日期,像某个年份的历史记录。
一笔一划填上我的名字,2008年11月。没错,是2008年。什么时代了,还有这么一家酒店,放着电脑不用,还在使用着传统纸笔记载的登记方式?

不起眼的角落有个小小电话室,久违的黑色旋盘式电话,还在使用当中,N年前至今没改变过。童年的电话号码突然浮现心头,有股冲动想要拿起听筒拨一拨,会有人来接听吗?
大厅中央是古旧的原木楼梯,楼梯中央悬挂着暗红色的古旧吊灯。扶着木梯拾级而上,咚咚脚步声夹杂着嘎嘎木板声音。记忆顿时转移到中学时代,修道院式的老校园里,年轻的脚步奔走梯间,就有这样的熟悉声响……

我住的是二楼的15号房。推门而入同样是老式情怀,阁楼式的半倾斜天花板,四根柱子的帘床,怀旧沙发与古木家具,充满着时间的味道。
房间里没有电视机、没有冷气机。眼睛没有寄托,窗外放眼是一片湖泊。窗户上装有防蚊纱窗,安心打开外面的一层木窗户,深深呼吸,享受户外凉凉空气。

下午没有节目,酒店每天推出英式午茶,伴你度过午后时光。小小的scone或苹果派、一小壶茶,加奶加糖。小口品尝,小声闲聊,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晴朗的日子可以坐在户外,天冷的时候躲在石壁炉边,入夜以后点起火炉,熊熊火光令你忘记自己身在热带。

湖畔小居

抚今追昔的岁末时分,到金马仑半山的Lakehouse小住,心情格外宁静。
不,我不是为了参观茶园、寻访草莓,更不想要在嘈杂的市集里买菜看花。来到金马仑高原,最大目的是为了在凉凉气候中,享受几天宁静的山居岁月。
金马仑高原,百多年来都是英国人的避暑胜地。1885年被探险家William Cameron发现,1920年代发展为高原胜地,吸引了不少英国高官在此建筑山中别墅,同时也在这个地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

The Lakehouse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最早是于1966年由一名退休英国军官Colonel Stanley Jack Forster所建,1970年起成用作小酒店。70年代,与金马仑市镇上另一间历史悠久的欧风小酒店The Smokehouse属于同一业主,后来两家酒店先后卖给不同酒店业者,至今保留了当年样貌。
今天的Lakehouse,自1989年起由HPL酒店集团收购经营至今。幸运的是,集团并没有为了让酒店跟进时代或跟上集团其他酒店的风格,而大事翻新。
一砖一瓦都保留了当年原貌,里里外外都可感受到当年的殖民风情。
古色古香的酒店,分成两座黑白建筑,一高一低屹立在一个小山头上。白墙面上饰有黑色木条,石壁上盘着绿色蔓藤,三角形屋顶有如英式小屋。周围的草坪打理得整整齐齐,小小的花园里种满鲜花,对面是青山环绕着整片湖泊,有如置身秋高气爽的典雅英式花园。
Lakehouse之所以称为Lakehouse,当然就是因为面对着一片湖光。由此可以联想到市镇上的Smokehouse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山上常年弥漫雾气。两间小酒店,一间看湖,一间赏雾,山中不知岁月,当年的老英国业主在这里悠悠终老,恍惚间是否也以为自己已然回到地球彼端的英式故居?

可惜今天的金马仑,早已不是当年面貌。金马仑是马来西亚最早开发的高原度假胜地,也是最大的高原度假胜地。这些年来处处开发,酒店处处,已经不是当年幽静山居的情调。
Lakehouse对面的一片湖泊,也已不是当年的澄澈。到访的数日适逢雨季,湖水高涨,完全是土黄色的浑浊。这些年来,湖上风光改变了很多。据说,以前的湖水非常清澈,后来受到山上开发的影响,渐渐地影响了景观,数年前湖水还一度干沽。
这片湖泊因而始终无法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想想这样也好。整个湖泊周边倘若建满茶座酒楼、停满小舟游船,Lakehouse如何还能保留今天面貌?
雨过天晴时到湖畔走走,气氛还是不错的。青山倒影湖面,山间轻烟袅袅,水面白鹭低飞,可以想象曾经的浪漫。

幽静时光

The Lakehouse其实只是两座老房子,整间酒店只有18间客房,因而有一种非常家庭式的感觉。
淡季到访,有时会怀疑工作人员是不是比客人更多。服务人员记得你的名字、认得你的脸孔,餐馆点菜时不需问你房号,闲来无事可以与你聊上半天,格外温馨亲切。
很喜欢这样的老式情怀。没有bell boy推着行李架,没有concierge在门口指挥交通。有什么需要,到前台问一问,经理会像个老朋友一样地为你尽地主之宜。远来是客,不需强调什么服务DNA,都市里找不到的人情味在这里自然散发,这原本就是属于人性本能的待客之道。
酒店里也没有太多花俏的设施。没有精品店,也不设泳池、水疗或健身中心。餐馆只有一间,直接就叫做The Restaurant,只在早餐和晚餐时间开放,供应传统英式菜肴。

餐馆保留了属于英式的古板,或者说考究。门口贴着告示声明不能穿短裤、T恤、拖鞋。衣冠楚楚地进入,还发现原来点菜还必须pre-order,点好以后侍应生会把你请到酒廊点一杯饮料,准备好来通知,正式入席。
想要吃得轻松一些,可以坐在Highlander Lounge或者Cameron Bar,但菜单还是同样的。不要期待能够吃到中式煮炒或火锅大餐。菜单上也有所谓的本地菜肴选项,简单的咖喱饭也要RM50,很不本土的收费。

也因此餐馆里没有什么客人,大家都情愿到镇上去了吧。餐馆经理耸耸肩,业主显然不以为意,更不会因此作出任何改变。留下来用餐的客人,却得以拥抱一室宁静。酒足饭饱后移师到酒廊里小酌一杯,或者到Reading Room的壁炉旁享受温馨。
除此之外,夜里没有其他节目,户外虫声唧唧,无星无月。
少了电视和冷气的客房显得格外宁静,四柱卧床放下帘子仿佛电影场景,疑幻疑真。偶尔传来车声划破宁静——是哪家菜农漏夜下山?是赶着送菜给新加坡吗?
抑或是30年前那辆陈旧的小汽车,载送着悠悠的岁月回忆再次入山?在时光的长河里迷途未返,恍惚间并未察觉,原来山中一日,人间百年。

Thursday, 8 May 2008

台北故宫国宝宴 ----文物国宝,古董盛筵




文图:一品

台北故宫中保存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见证的珍贵文物,而“故宫晶华”酒楼,则把饮食与文物结合,推出系列国宝宴席,把故宫中的国宝以精致的美食来诠释,这种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畅游历史长河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中赋予文物鲜活的形象和现代的魅力。

故宫晶华,文化飨宴

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有著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无论是从现在或者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些文物对整个华人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人类文明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的“故宫晶华”宴饮中心,秉持着对文化的传扬和对文物的责任感,精心策划并推出以故宫珍藏为背景的“故宫国宝宴”。其中就包含了名扬天下的翠玉白菜、肉形石、白玉锦荔枝、鲜果毛公鼎、弦文鼎等系列国宝菜式,并以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典雅的呈现方式,经典地表达了现代人对古代文物的敬意,同时也让食客在日常饮食的当儿,对祖先的文明精华有所认识和了解。

国宝宴的推出,华人丰富的饮食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以有机地结合,也能够让来故宫欣赏宝物的游客在饱览文物后,以色香味俱全的立体方式,品尝“国宝”,认识文物,在惊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之际,同时体验中华美食的丰富多彩。

翠玉白菜,玲珑剔透

故宫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是访客的必看之物,此宝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与真的白菜及其相似,也有人说相似度为百分之百,即使是一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菜农,如果不用手触摸,也会把它当作真的白菜。
这件清朝的瑰宝有翠玉雕琢而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让人感觉十分亲切。白菜叶子上有两只雕琢精美,繁殖能力最强的昆虫,是古代人寓意多子多孙,世代生生不息的好兆头。翠玉白菜原本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是光绪帝妃子瑾妃的嫁妆,象征女主人的清白无暇,并为爱新觉罗家族祈求子孙满堂,皇室香烟永继。


国宝宴中的翠玉白菜取用选自台湾中部的娃娃菜,只取其中心鲜嫩的叶菜层,菜叶的白绿相间必须均衡,才能符合翠玉白菜的匀称色泽。然后,把精选出来的白菜经过火腿、高汤汆烫入味,之后淋上XO高汤酱汁,这种热食比较好吃,喜欢冷食也可以搭配咸甜芝麻酱汁当作开胃菜,厨师为了终于原作,以樱花虾代替两只昆虫,形象逼真,食趣十足。

弦纹鼎佛跳墙

17厘米的弦纹鼎是春秋时期的杰作,当时晋国和战国初期的韩、赵、魏三国,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鎏金、镶嵌、线刻、镂雕等先进技术相继出现,弦纹鼎就是战国时期精湛青铜铸造艺术的代表。
此作品为附盖的圆鼎,子母口、两侧有长方形立耳、深腹,底部有三只蹄形足,盖呈球形,附三枚环纽,腹饰弦纹一道。

故宫晶华特别定制的仿古容器,以细致光华的陶瓷代替质朴厚重的青铜,并把闽菜第一美味----佛跳墙至于鼎中,让这道历史久远的名菜在鼎中酝酿出更独特的沉香,打开鼎盖,充满神韵的香气扑鼻而来,闭着眼睛,小小地尝上一口,你就会不自觉地陶醉在历史与现代时光交错的彩色光晕中。

苦瓜升级----白玉锦荔枝

清朝的白玉锦荔枝晶莹美观,尤其是它的名字,与实物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和落差其实这件国宝本身就是仿制苦瓜雕琢而成的,“锦荔枝”苦瓜美称还有一个称呼叫“癞瓜”本身是一种民间食物,同时也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
由于“苦瓜“癞瓜”名称不雅原放置在乾清宫东暖阁锦匣上写着“白玉锦荔枝”美名当时也是许多妃子喜欢的宝物

故宫国宝宴选用台湾本土特产苹果苦瓜为食材来诠释“白玉锦荔枝”,苹果苦瓜比一般的苦瓜更加白胖圆润,咬在口中,苦中带甜,尤其值得惊喜的是这种苦瓜和故宫文物的本尊十分相似,再经过厨师透过刀功修饰,其造型更是夺人眼球。
以涼拌方式食用的白玉锦荔枝,在调味方面用辛香的芥末沙拉让苹果苦瓜的甘甜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吃过一次,不仅为其美色震惊,更难忘其独特的味道。

以假乱真----肉形石

故宫博物院内有一块5.73厘米6.6厘米,厚5.3厘米的肉形石此件作品乍看之下,根本就是一令人垂涎的三层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坡肉

其实这块肉就是在自然中形成的玛瑙类矿石,这种矿石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后,在不同的时间产生了不同的颜色变化,有的就会呈现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物品和食物极其相似的色泽和层次。高明的工匠会根据原石的特质,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经过巧妙的加工和琢磨,并将表皮染色,一步步精雕细琢成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鲜明,色彩逼真的作品,最难得的是连毛孔和肌理都能以假乱真,如果真的把它丢在路边,我看那些小猫、小狗和老鼠都不得不去看牙医。
这道菜,主厨会选用上等的蹄膀肉,用酱油、糖、葱等调料制成的酱料入锅卤大概2小时,冷却后,再以高超的刀功,临摹肉形石,用细的刀功切成其相似度高的形状。成菜后的“肉形石”,口感细腻、油亮光华、口感丰腴不油腻,汁多而口味丰富。

推中华文明上美食高峰

故宫晶华位于博物院的西侧,由台湾的首席建筑大师姚仁喜先生设计,建筑理念以传承故宫文物特有的传统历史内涵为主,建筑设计并不着眼于建筑形式的模仿,而采取就地取景,尊重环境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建筑的精神和饮食文化的精髓,以及故宫国宝的宝贵柔和在一起,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结合天然的、人为的、历史的以及美食立体的色香味共同呈现出“故宫晶华”。

故宫晶华的外墙采用视觉穿透性的玻璃帷幕,尤其在夜间,透过室内特别设计的灯光,向周围散发出无限的光芒,让人感觉到美轮美奂中隐藏着玄机,灯光闪烁间暗示着无边无际的可能。
置身故宫晶华,眼前是国宝珍馐,望出去是气势磅礴的故宫展览馆,侧面看去是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真可谓“美味无限好,山水叠翠间,千载古文明,拱手置眼前!”
故宫晶华是一个创新,这个创新的背后是无边无际的历史故事,无价的历史文物和深邃无底的华夏饮食宝库。这多种元素,通过大师的手,企业家的心胸和故宫博物院的包容,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之美以质朴的方式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为现代人打造一个静谧的饮食空间,为远方的客人奉上文化美食,美食文化!

Tuesday, 8 April 2008

越南的世外桃源----沙坝(SAPA)



文图:巴特尔

如果把河内比作庄重贤慧的妻子,那么胡志明就是美丽诱人的情人,而沙巴则是温柔而善解人意的知音。


想象中的越南

没去过越南之前,可能你有很多想象和猜测,你也许把越南想成一个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也许你把越南当成是一个饱受战争戕害,伤痕累累的“残局”;抑或你看多了旅游节目,觉得越南是一个奋起直追,充满创意和动感的现代化国家,吃喝玩乐样样不缺,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其实,你想的这些可是说都是对的,但也可以说全部加起来,还是不能诠释现代越南的魅力和特色。

越南的魅力在于传统和现代交融过程中,不断闪现出令人惊叹的文化创意,而越南的特色是,现代化的都市周围被纯朴感人的小乡村包围着,城市在向代化的经济浪潮中冲刺,乡村为城市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原始给养和最贴心的抚慰。城市人不会忘记自己朴实的源头,乡村人也可以随时感受现代世界的脉动,这才是越南对人产生的独特文化诱惑。

贴心的Victoria Express

从新加坡搭乘越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傍晚直接抵达首府河内,吃了晚餐,就赶往火车站。我们乘坐的火车是在从河内至老街省(Lao Cai)的国内列车,在这列普通的列车中特别加挂了两节属于沙坝维多利亚度假村与酒店(Victoria Hotel&Resort SAPA)的豪华车厢----Victoria Express,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软卧,比普通的软卧更加舒适,服务也十分周到贴心。
这两节车厢上都是4个人分享一个包房,车厢和房间都是典型的东方设计,古典的柚木拉门,雕饰传统的花格,再加上包房内到处可见的越南手工织品,浓浓的人情味,伴着列车前进的轰隆隆声,从我们身边不断涌出来,分外感人。

车厢内的服务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除了会讲英文外,他们的服务精神也值得嘉奖,从乘客抵达车站外开始,就有专属的工作人员帮忙拿行李,引导客人入站,然后带你进入包厢,找到床位,安置行李,最后送上一条冰凉且香喷喷的面巾,让你松一口气后,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享受列车开动前的悸动。

沙坝的文化诱惑

从昨晚9:30到今天早晨6:30,在列车单调的节奏中半梦半醒,然后晕乎乎地上了酒店的专车,沿着斗折蛇行的盘山公路慢慢爬行。
让我突然精神起来的是半路上遇到的耕牛,朦胧中,车猛然刹住,张开眼看,眼前是一小群耕牛,挡在山路中间,不紧不慢地走着,似乎对后面的车辆相当不以为然。这也难怪,路本来就是它们的天下,我们都是“入侵者”。

我们下榻的维多利亚度假村与酒店位于沙坝山区,风景十分优美,最重要的是在酒店的周围时刻呼吸着清爽多氧的新鲜空气。
置身沙坝,好像不是在越南,更像在欧洲某个偏远的小镇,处处欧式化的建筑,保留着原始风貌的景区,亦幻亦真,如果不是时而从身边走过衣着独特的少数民族,真的很可能会忘记自己在越南。
沙坝位于老街省西部,海拔高1600米,气候凉爽。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少数民族风情浓厚,是越南最受欢迎的避暑胜地,也是越南海拔最高的小城。同时也是赫蒙族(Hmongb)最集中的地方,境内主要居住的黑衣苗族(Hmongb Dlob)。总人口接近三万人的沙坝,单单苗族就差不多占去一半,由此可见,沙坝是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的重要地区。
19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气候,把这里建设成为高档的度假圣地,他们与这里的黑衣苗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把这里建设成真正的人间天堂。
沙坝的神秘,在于一百年前法国人对这里开发,在于这里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于这里迷人的自然风光。这里,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游走在少数民族的缤纷色彩中

入住酒店后,刚刚洗尽风尘,在维多利亚度假村的专业导游带领下,开始了爬山涉水的少数民族村落游。
出发的时候,是一个酷热中午,心中盼望的凉爽根本不见踪影,我们一团8个人沿着梯田交织的山间小路,在许多当地苗族妇女的“跟踪“下,速度缓慢地向藏在深山的村落行进。
我们被周围的自然风景密密地包围着,杂色的树、色彩斑斓的野花、 青青的草、 层层叠叠的梯田、带满银饰服装艳丽的苗族妇女以及她们背后背着的娃娃,令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恬静中。

虽然脚步在前行,但是心神总是被周围的天然美景和身边苗族妇女奇特的气质所诱惑,时而脚步蹒跚,时而忘情地留驻脚步,在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中想要捕捉刹那的魅力。
随行的当地妇女,不像在其他国家旅游胜地的那些小贩那么令人烦,她们只是面带笑容,默默地跟着我们,不时地伸出援手,从沟坎泥泞中“解救”我们这群身手笨拙的城市人。她们最过分的“骚扰”就是在我们停下休息的时候,上来问我们哪里来的,叫什么名字,让我们记得,等一下倒了目的地,要向她们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等等,如果看到你有点烦了,她们就知趣地远远躲开,笑眯眯地哄着自己背上的娃娃。

沙坝苗族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卖给外国游客。随着外国游客的日益增多,许多苗族妇女都能用简单的法语和英语与外国游客交流了,那些聪明的小孩更厉害,凭着流利地英文,一天都能卖上几件工艺品贴补家用。

虽然我们这次接近8小时的远足有些辛苦,但是当我们站在山上,扑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梯田,头顶着的蔚蓝的天空,脚踏浮动的白云,心中顿时感到一阵莫名的激动,敲敲酸痛的腿,摩挲着被火辣太阳烧得红肿的肩膀,觉得付出这样简单的代价,能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美妙,真是很值得。

沙坝城内的风情

令人惊奇的是沙坝的苗族大多信奉天主教,各村各寨的苗族男女老幼,每当周末的时候都穿着民族服装到县城的教堂来做礼拜。这个时候,也是教堂周围广场上各种小摊贩最欢喜的时候。
路边的摊子上摆满苗族的手工艺品,商店里到处挂着苗族的服饰,不仅为了卖给外国游客,走在大街上的苗族妇女们也领着小孩兴高采烈地购物。

沙坝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得完整自然,就像当地人一样那么古朴、纯真、自然,让人觉得很舒服。这里没有所谓的猎奇的、以及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真的生活,实在得风情,游客感到厌倦和困惑。
沙坝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保护理念,那就是让游客自然感受,看了还想看,来了还想再来,令人回味无穷。

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越北山城,曾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与古老的当地土著人民一样,历经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保留的十字路口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奇异光彩,坚持自己朴实无华的个性。
沙坝主要的少数民族通过服饰来分辨相当容易,其中主要的有黑苗(black H’Mong)、红瑶(red dao)和花苗(flower H’mong)。
黑苗人数最多,传统服装为蓝染麻衫,部分戴黑色小帽,有的缠黑色头巾,小腿缠黑布绑腿。

红瑶人数次于黑苗,蓝染麻衫,五分裤,戴红色头巾,女子抖剃眉,前额剃发,以显魅力。
花苗只有少数会常常出现在沙坝市区内,她们的传统服饰十分显眼,多穿做工精细五颜六色的裙装,上身为布满小花的印花布,头缠彩巾。
但无论是哪一种少数民族,对游人都相当友好,甚至你要拍她们的照片时,有些善良的女孩们还会转过身来,对这镜头,温柔地让你拍下她们敦厚善良的面孔。那种感觉相当贴心,难怪来过的客人对沙坝的风土人情赞不绝口。

沙坝吃住行

从新加坡到河内有很多家航空公司都在抢生意,但是从实际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越南航空最经济实惠。首先是它的时间很配合,从新加坡飞到河内是傍晚,吃一个地道的越南晚餐,然后去火车站搭乘去沙坝的夜班火车;回程也是一样,搭乘夜班火车从沙坝回到河内,然后在火车站附近品尝当地小吃,再去机场飞回新加坡,刚好是下午抵达新加坡。
此外,价钱方面越南航空更有竞争力,尤其是商务舱最值得,几年前只有越南航空直飞河内时的经济舱票价和现在的商务舱票价相同。而且万一我们在越南的时候,需要紧急赶回新加坡,这时候更能体现越南航空的人性化服务精神,如果刚好你又是选择搭乘商务舱,那么你及时赶回新加坡的可能几乎是100巴仙。

住的方面在沙坝绝对不是问题,各种各样的小酒店和家庭式的民宿满街都是。如果说到有规模的星级酒店,那最好的就是沙坝维多利亚度假村与酒店(Victoria Hotel&Resort SAPA),是一家在地感十足的四星级度假村与酒店。整个建筑就地取材,用沙坝地区盛产的木头和石料建造,酒店的客房和大厅都融入了典型的越南风格。酒店就建在沙坝中心的小山丘上,周围保留原始的自然景色,不仅有葱葱的绿色,更和附近的民宅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为客人提供一个独特的居住体验。
如果你想在沙坝附近的苗族村落中游走,最好要小心路途的艰辛和难以找到洗手间和餐馆的困境,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参加多利亚度假村与酒店的少数民族风情远足团,不但可以享用从酒店直接打包的午餐饮品,导游还能在半途中找到干净的洗手间让你安心释放。

Tuesday, 8 January 2008

老酒店前世今生 --马六甲大华酒店




文图:巴特尔

高高的天花板,旧式的花饰地砖;长长的百叶木窗,南洋风格的家具。
古色古香的老吊扇,悠悠地转动着午后慵懒的气息。旧时代的彩色玻璃窗上,辉映着朦胧的昔日回忆。老酒店的一砖一瓦、庭台回廊,仿佛都在回荡着曾经的歌舞升平,倾诉着岁月的起落悲欢。
数百年不变的马六甲河,近几年来多番整修,披上新装迎接新时代的游客。沿河的传统老旅店,却在时代的急速更替中仓促老去,在岁月的长廊里被渐渐遗忘……
2008年1月,马六甲河边的大华酒店(Majistic Hotel)重新开幕,却让世人眼前一亮,为破旧的老建筑驻入新生命,也为没落的华人老酒店行业重塑经典。

大华酒店耗资3000万令吉全面翻新,重现昔日光辉,也令人无不惊讶:属于上个世纪的陈年旧物,在巧手整顿下,原来可以显得如此魅力独具、如此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前世

大华酒店,可说是马六甲沿河地区最古老的酒店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南洋老酒店。
这些年来,马六甲旅游业急速发展,以历史古迹与老街情怀吸引了众多新马各地与外国游客,鸡场街一带的老建筑也纷纷浓妆淡抹,换上逢迎游客的表情。由老建筑改装的精品酒店与酒廊餐馆等等,成为外地游客寻访南洋怀旧情调的浪漫选择。

真正饱经岁月风霜的老酒店,反而在马六甲河的另一端,洗尽铅华,空留一室落寞……
搭船游河,沿着小河朝市区边缘驶去,来到甘榜摩登一带,小河拐了个弯,河畔就是大华酒店。
武牙拉也底188号的大华酒店原址,建于上世纪初,1929年完工,为当地华人富商的私人宅邸。两层楼的独立式住宅,不同于鸡场街一带常见的长型排屋式娘惹店屋,而是单独一幢的别墅,部份屋顶呈尖锥形,具有殖民地时代建筑风采。
纯粹的吃风楼格局,前面庭院宽阔,有自己的大门、自家的庭院,出外面向弯弯河流,站在二楼的窗户眺望,马六甲河及对岸的甘榜摩登尽入眼帘,环境非常优美
整座别墅共有24间房间,天花板很高,使用当时流行大片彩色玻璃窗户、拼花地砖。据说,地砖的色调与不远处的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圣彼德天主教堂(建于1710年)的砖块,还是一模一样的。
建筑内部的家具质地以竹为主,风格融合了葡萄园、荷兰、英国和娘惹色彩,反映出马六甲多元文化与殖民历史的丰富特质。

屋主花了很多心思建造这间房子,在这里却只住了两年,病逝以后留交后人作其他用途,据说一度还是英军的俱乐部,1953年改成酒店,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大华酒店。
50、60年代间是大华酒店最风光的时期,曾经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名流政要出入,成为古城社交活动的热门地点。独树一帜的风格,更被外国游客誉为马来西亚的莱佛士酒店(Raffles of Malaysia)。
曾入住这间酒店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就包括已故的香港老牌影星关德兴、前马大中文系教授的汉学家傅吾康博士、台湾艺术家兼人类历史学家刘其伟、前工商部长佐哈利等等。
大华酒店的前任经营者林日榜,见证了酒店的风光到落幕。他在1950年举家从吉隆坡来到马六甲,当年父亲就开始接管大华酒店。70年代以后随着更多现代化酒店的出现,老酒店业务开始走下坡,大华酒店的拥有权曾五度易手,一直到2000年7月,业主终于将酒店脱售,而正式停业,归州政府所有。
数十年来,大华酒店虽然从风光走向沉寂,却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酒店建筑本身也被定位为受保护建筑。
2005年,甲州政府计划耗资2000万令吉,把空置的酒店旧址改建成癌症中心,计划书都已经出炉,却引起华社的大力反对,而引起一番争议。

虽然政府声明不改建计划不得破坏受保护建筑,但反对人士认为,大华酒店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项发展计划将破坏老建筑屋的结构,使它失去原有的风格和原貌。当地华社也纷纷联合签署陈情书,要求政府另觅其他地点开设癌症中心,而保留历史建筑。
2005年10月,州政府终于同意,让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华酒店重建,而准备在酒店开设的癌症中心,将移至华美大酒店对面的空地。
据当时的报章报道,一家来自吉隆坡的酒店,向州政府献议原貌重建大华酒店,而州政府也同意这项建议,以便让该酒店得以保留,相信它日后将可成为一间有威信的酒店。
曾经见证古城热闹繁华的古老建筑,终于有机会卷土重来,恢复酒店身份,重现昔日辉煌。

今生

2006年,马来西亚杨忠礼集团(YTL)开始为大华酒店进行细致的修复工作。不只保留了大华酒店的字号,也完全保留了整座世纪老宅,并在别墅后面增建一栋新楼,建筑风格模拟前院老建筑,展现古色古香的旧时代风情。
耗资3000万令吉、经过了一年多的修建,全新的大华酒店终于在2008年重新开张,晋升为世界级高档奢华酒店,迎接崭新时代。
这是YTL酒店集团的第一间历史酒店,也是集团在马六甲的第一间酒店。正式开幕当天,邀请了马六甲政要人员主持开幕,同时也邀请了林日榜的儿子现场发言,缅怀昔日回忆。
作为一间历史酒店,业者在翻新时慎重考虑建筑本身及古城环境的历史意义,小心翼翼地在保留旧时代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化酒店配备与奢华服务。

今天的大华酒店,以怀旧南洋色彩为卖点,融入含蓄的奢华手法,既保留了建筑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又符合现代旅人追求个性化与地方色彩的要求,两全其美地为老建筑增值,也为日趋没落的华人老酒店行业,留下一份纪念与回忆。
翻新后的大华酒店,与YTL集团的其他酒店一样,致力于提供世界级的服务品质、奢华感与正宗的在地感觉。老宅用作酒店大厅及餐馆,新楼共10层楼高、54间客房,包括游泳池、健身房及一间YTL招牌的Spa Village。
基本装潢以柚木装饰、皮革家具和传统葡萄牙式地砖为主,摆设具有当地色彩的画作和古董。客房布置同样走高贵怀旧路线,黑白方格的地板,卧床是四根柱子的老式设计,开放式浴室可选择把百叶木门拉开或关闭,中间设一台带有银脚的古董式椭圆浴缸让你浪漫泡澡。
由于空间有限又讲求专属性,每层楼只有几间客房,每间客房却都面向着马六甲河,布置得精致奢华,在新建筑里焕发旧时代的魅力。

原有的老别墅建筑构造,也获得完整保留。业者找来心灵手巧的工匠,把原有的历史性葡式地砖与欧式屋瓦,不辞劳苦地逐一打磨修补。大厅里保留了50年代的酒店柜台,修复后加上一层大理石台面,设计别有一番风味。二楼的房间改成餐馆,供应马六甲特色的娘惹菜肴、葡式菜肴、马来与华人美食等等,菜单设计简单,选项不多却每日更换,保留一种家庭式的感觉。
酒店的spa沿用YTL集团著名的Spa Village品牌,却配合大华酒店的整体形象,营造一份浓浓的怀旧马六甲情怀。中心充分利用新楼的有限空间,占地整两层楼,内部装潢以娘惹风格为主,引入精心雕琢的娘惹式陶瓷与木雕工艺,地砖、窗户也模拟旧楼的老式格调。
中心也特别设计了一套娘惹式招牌疗程,非常专属,在马六甲可说是只此一家,在Spa Village也只有这家中心能够找到。整套疗程根据土生华人出嫁前的美容护肤程序设计,把娘惹结婚前几天的梳洗程序浓缩在3小时内进行,从头到脚细心护理。尤其是疗程开始以前的洗头与梳头,平躺下来还可一面观赏天花板上播放的黑白娘惹旧片,闭上眼睛也可听到电影对白与歌曲,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酒店的另一项贴心服务是为所有住客提供免费历史导游,由酒店内部的专人带领,环绕酒店周边设计多个行程,每趟约两小时左右,每天的上午或傍晚时分出发。马六甲历史之旅走访对岸的甘榜摩登、酒店周边的市区,一路走到荷兰红屋一带、上圣保罗山;马六甲老街寻宝走访鸡场街、打铁街一带;另一条行程走访三保山(中国山),参观三保庙,登上华人义山,俯瞰马六甲市容。此外,酒店也可安排搭乘三轮车或游览马六甲河,都是免费提供的。
  
老酒店话沧桑

大华酒店的重获新生,对于日薄西山的传统华人酒店行业,也别具意义。
传统老酒店,可说是东南亚华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或许无法在官方史籍上留下一笔,然而在民间的老百姓回忆中,肯定有过难以磨灭的印象。
南下新马的老一辈华人,很多都住过这样的传统酒店。早期的先辈勤奋刻苦,少有旅游观光的奢侈,住宿酒店大多是为了做生意或探亲,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长途跋涉以后,落脚地点往往就是家族经营、具有住宅特色的小旅店。
木柜台、老时钟、电风扇、简单的卧床与基本的卫浴设备……老旧朴实的华人酒店,承载了多少的岁月痕迹、多少的羁旅心绪、多少的思乡情怀。

随着时代的改变,旅人对于酒店的要求,早已是今非昔比。
马六甲的传统酒店在70年代以后开始走下坡,80年代初华美酒店出现,更成为马六甲旅店业的分水岭。就连比较大规模和高级的华人酒店,渐渐也只能被列为经济型住宿。
大华酒店一带的马六甲沿河,也随着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大半个世纪前的马六甲总车站,就在河边马六甲旅店的对面。车站的后面是中央大巴刹,可说是马六甲市里最热闹、最繁忙的地区。
80年代末期,老巴刹和老车站搬迁到敦阿里一带。之后政府又全力打造全马最大、最美的仙特拉车站,搬迁到更新、更远的地点。
渐行渐远,沿河一带沉寂了。马六甲河日趋清洁美化,传统老旅店却叹生意越做越惨淡。
除了大华酒店,马六甲在50年代出现的较大规模旅店,包括新路九楼对面的中央旅店(1950年,30─50房),文西阿都拉路的国泰旅店(1953年,25房)和马六甲旅店(1958年,20房)、祈安路的伦敦旅店(50年代,10房)。

中央旅店已经于十多年前结束营业,伦敦旅店则在1995年收档,剩下国泰旅店和马六甲旅店,至今还在坚持经营中。
从今天的大华酒店漫步走向大街,轻易可以看到这两间老酒店的本来面目。残旧的门面、斑驳的字迹,诉说着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陈年往事。
老旅店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跟上日趋年轻的古城步伐?
光阴漫漫,往事杳杳。船过无痕,犹如波平如镜的马六甲河,静静地兀自流动,悠悠前行。